• 日語學習日語零基礎入門了解這7個盲點,大佬教你輕松學日語

      1.日語嘛,也不用特別去學,反正有“中文”都看得懂?   首先,日語跟中文像嗎?   從“形”來說,很像。…

      1.日語嘛,也不用特別去學,反正有“中文”都看得懂?

      首先,日語跟中文像嗎?

      從“形”來說,很像。因為日語里夾雜著大量的“中文”——也就是漢字。日語的成文結構為假名(又分為平假名、片假名)+漢字,其中平假名也是由中文的草書發展演變而來,可以說日語發源于中文。漢字在日本無處不見,滲透到日本人生活的方方面面。

    日語學習日語零基礎入門

      日本人引進漢字時,因為本來就是模仿,有很多漢字的寫法和發音(音讀)與漢語有很多相似之處。但是,從中國引進書寫日語已有千年以上的歷史,自那以后日語和漢語的發音已經分別發生了變化。

      日語中有不少特有的漢字書寫法,比如:勉強、沢山、真剣、読む、咲く,且日語漢字絕對≠繁體中文;而即便是同樣的漢字,也有完全不同的意義,比如:汽車、手紙、娘、丈夫、邪魔、喧嘩、迷惑、得意……等等太多了。所以,可以說日語與中文形似,但你不專門學習,是不可能都看得懂的。

      2.為什么要學日語?

      很多人學習日語時都會碰到這樣的情況:剛開始一頭熱,然后變成三天打魚兩天曬網;學著學著變得非常痛苦,瓶頸不斷還找不到突破的方法;學無所用最后覺得這門語言真沒意思…………見過太多的人因為填報的專業沒報上被調配到了日專、見過太多大家都在學我也隨便學一下。學習語言是一個漫長且痛苦的過程,

      有人是為了去日企就業,為了去日本深造,為了學習日本的技術。——稱為剛需。

      有人是為了看懂動漫、日劇和追愛豆,為了自己無障礙地海淘買買買,為了去日本無障礙自由行,為了跟日本人做朋友。——稱為興趣。

      有人是為了剖析日本社會,為了理解文化現象,為了架起中日友好的橋梁,為了知己知彼百戰不殆。——稱為情懷。

      無論是哪種,都不希望你學日語只是為了混一紙證書。

      學不學,是自己的選擇。堅持到什么程度開始前就想清楚,一旦決定就堅持下去不要輕易放棄,那句話怎么說的來著,路是自己選的,跪著也要走完。

      3.日語好學嗎?

      語言是好學的,誰不是往死里背和記,任何學習都別想投機取巧。就日語而言,入門的階段是相對容易的,主要易在發音。日語的發音就是在あいうえお五個元音的基礎上變化,每個假名對應一個發音,所以比起用字母組成單詞發音會變化的英語、拼讀結構部分讀法區別甚微的韓語、大舌音的法語、小舌音的德語,日語還是算簡單的。(當然如果五十音圖都記不住的話你當我沒說………………)

      日語五十音圖:

      想要有專業老師糾音答疑,扎實五十音基礎>>可以選擇報班學習

      很多人會覺得日語是一門越學越難的語言,事實確實是這樣。

      當學完假名開始進入簡單的句子語法的學習時,你會覺得其實也不難嘛。日語的語法有一種“拼湊”感,一個句型表達一個意思,比如最簡單的「~は~です」就是“~是~”。初期學習日語時,會讓不少人認為只需要記住固定句型,往里面再套單詞直接造句就好了,最開始是這樣沒錯,然而……這里就要涉及到日語的語言結構特點:

      用一個比較好懂的比喻。也就是說,你要完整地構建起日語的語系框架,是需要在越學越多“細節”的基礎上慢慢補完“整體”的。它的學習過程是層層遞進的,所以基礎非常非常的重要,這些初期“片段型”的一個個句型,到了后面你才能領悟到它們之間存在的關聯性,甚至相互之前存在著變形和連用,這也能解釋為什么越學會越難。有點抽象?舉個例子:

      在日語教學的時候一般是不會直接先告訴你日語有多少種變形。我們都是先學一種變形方法(ます形),然后在它的變形基礎上加入與之匹配的語法句式(這里你就需要消化一段時間),然后接下來再學第二種變形(て形),以此節奏類推。當分別學完各種變形+句式后,最后合起來時才會發現:什么居然要變這么多!等一下,那是什么形來著…………

      再比如,最開始老師教的——私は學生です。很好懂。然而后面它會有:

      私は學生だ。

      私は學生だったんだ。

      ……

      有什么區別啊?!那我要表達的時候該用哪句啊?!

      再者,日語是一門非常“曖昧”的語言。日本人在講話時非常注重“氛圍”,什么話該說不該說,什么表達傳遞著怎樣的深層意味,揣度用詞非常講究。很多你按照教科書學到的東西在實際用起來時可能并不奏效,即使已經熟讀課文三百遍,跟日本人交流依然會存在很多問題。這也是越學越難的一個原因。

      五十音+新標日初級上冊精講+外教口語課,適合想要嘗試但還不確定是否能夠堅持的初學者入門。學完達到能力考N5水平。

      對自己比較有信心的,可以選擇0-N1名師通關班

      網校名師+南開名師+上外名師的強強聯手,零基礎至N1逐步系統提高,攻克N1同時提升聽說讀寫能力。

      5.日語發音簡單?

      ①發音過重、過長

      很多中國人在學習日語時,對于假名的念法存在很大的誤區,其中一個很明顯的現象就是會把清音聽作濁音(特別是か行、た行),自己念某些單詞的時候就會故意濁音化(比如お父さん、お母さん),發這些音的時候會念得非常重。一般來說,日本人在發音時則秉承一個原則——輕柔。這種輕柔的念法在很多中國人看來,就會產生“濁音”的感覺,其實不然。要想準確地發音,講究的并不是一板一眼地“咬字”,而是“并不非常清楚”地念。在我們入門的時候,很多老師會讓大家大聲朗讀,但要明確一點,大聲并不代表“大力”,聲音大小與咬字用力與否在本質上還是有很大的區別,務必注意。另一點就是,很多中國人在念さ行假名時會拖音,導致聽起來非常冗長。切記,正確、好聽發音一定是簡短精悍。對比著あ行的發音長度來調整其他行的假名長度,主要控制自己的念法。

      ②口型多變,嘴張得很開

      在一些日語課本上我們會經常在卷首見到“口型圖”,需要特別注意,這些圖片都是為了說明氣息等,一般都會用比較夸張的形式來展示,但大家千萬不要被這些圖片給“帶跑了”。特別需要注意的是う段的發音,中國人非常容易把嘴嘟成圓形,這是絕對錯誤的。日本人在發音時有一個關鍵那就是口型保持不變。這里推薦一個最為有效的練習方法——口中含一支筆或是筷子來練習發音,這樣做的目的是為了塑造良好的口型。

      ③な、ら不分

      中國某些地區(比如湖南省、四川省、湖北省)的人,由于受到方言的影響,在念な行假名時常出現與ら行混淆的情況,即我們常說的“なら不分 ”。其實區分的方法很簡單,關鍵點在于下頜。在念な行時,下頜會動;念ら行時,下頜則不會動。練習方法:拿筆頂住下頜,能彈開筆就說明發對了な行的音。

      ④從喉嚨發聲

      中國人在念は行時很多時候會從喉嚨發聲,這樣會導致喉嚨非常疲累,念久了之后會感到很痛苦。但實際上,日本人在發は行的音時是直接從口腔發音的。這樣的發音會非常輕松,聽起來也十分柔和,所以大家一定要養成從口腔發音的習慣。這里同樣有一個小竅門:那就是不出聲,具體實踐起來就是我們常見的“說悄悄話”的感覺。

      前面也有說到,日本人實際生活中的表達方式跟教材中學習到的一定會有差別。教材是用來打基礎的,學習的時候自然不能放松,但是如果認為只要把教材學好了就萬事大吉,是非常片面的。在學習的過程中一定要結合日本原汁原味的東西,多看多聽多跟著說,如果有條件跟日本人多交流,在實際的語境下去體驗和掌握地道的說法,去不斷“糾正”刻板的教材式表述。

      7.日語純自學可以嗎?

      如果你是↓↓↓

      那是可以的。

      但可惜,我們大部分都不是。還是前面說的,前期簡單的你自己看教材是完全能消化的。到了中后期的學習,有很多東西自學就會很吃力,必須要老師or前輩給到一些提點和指導,從而得到更細致更進一步的解釋,不僅僅是語言方面的,還有很多知識點會涉及到文化背景等。就目前來說,還沒有發現任何一本教材是可以做到讓學習者百分之百完全理解日語的。

    為您推薦

    評論已關閉

    www.ais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