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所周知,世界上存在著許許多多的民族,像我們被稱為中華民族,德國人則多位日耳曼民族,而日本人,則被成為大和民族。每個民族都自己不同的風俗習慣以及民族服飾,尤其是日本人,相當看重自己的傳統文化(這點值得我們學習)。

日本的傳統服飾叫做和服,為了繼承他們的傳統,日本人無論是平常在家,還是參加重大節日活動,都會穿上傳統的和服。而這種傳統服飾也十分的有提點,尤其是日本女子穿的和服,背后都有一個像“枕頭”一樣的小包包,那這個小“枕頭”是做什么用的呢?難道真是用來睡覺的嗎?今天臉譜君就來為大家“揭秘”。
為了弄清楚這個問題,我們首先要簡單了解一下日本這個國家的發展史。日本位于東亞,離我國很近,唐代之前,我們稱呼日本為“倭國”,稱呼日本人為“倭人”,隨著唐朝以后,日本人逐漸學習接受了中原文化,覺得“倭”這個字實在是不好聽,所以自己取名日本,寓意這個國家是日出之國,并得到了當時我國朝廷的認可與賜名。
日本這個國家是一個島國,由四大島及7200多個小島組成,總面積也就將近四十萬平方公里,和我國的云南省差不多大。他們認為自己是太陽的孩子,所以自稱大和民族。在早期的日本境內,是沒有國家這個概念的,主要以部落的形式存在,和同時期的中國相比,生活條件比較落后。直到三世紀中期,日本才明確奠定了以“天皇”為最高領袖的封建制度雛形。
隨著當時的孝德天皇下達了一道命令,日本國內正式開始了這一場涉及各個領域的改革運動,而他們的傳統服飾和服也隨著這次改革,樣式被大致的確定了下來。在江戶時代之前,日本人在洗澡后穿的衣物就是最初的和服樣式,看著十分簡單,而且穿著十分舒適,得到了廣大人民的喜愛。除此以外,在歌舞伎等戲劇的演出后臺,很多演員同樣穿著和服休息,直到輪到他們出場的前一刻,她們才換上演出的服飾,完成個人角色的轉換,出場演出。
到了奈良時代,和服開始了大規模的改版,當時的日本人十分仰慕中國的文化,無數次派遣大量的遣唐使及未婚女子前往中國學習、“交流”,并將唐代的先進文化與書籍物品帶回了日本,而唐朝精美的服飾,他們自然不會放過。隨著唐裝漢服的引入,對和服產生了翻天覆地的改造。總的來說,到了平安年代,和服逐漸擺脫原有的外部特征,大量借鑒我國傳統服飾的特點,開始發展出自己特色,不僅色彩開始多樣化,衣袖也開始向寬大的方向發展。到了室町時代,人們開始在和服上面加上自己的家紋,方便他人知道自己背后的家族,便服設計也逐漸禮服化,穿衣服也就分地點了,比如說在參加婚宴、茶會時就要穿***問裝”,另外在參加慶典、成人宴、聚會、相親時就要穿上”留袖裝”。
那么女子和服背后的小枕頭到底是干什么的呢?這說起來就有點讓人哭笑不得了,原來當時的唐朝女子服飾在背后用來搭配的是設計精美的絲質或紗質飄帶,但這類衣服傳回日本后,飄帶的樣式和工藝是當時的日本無法仿制的,而且普通日本百姓也無法消費得起,所以就按照自己的使用習慣進行了改良,逐漸形成了一個能裝東西的小枕頭,為了使用方便,本來這些東西是放在前面的,但是這樣影響正常的行走和勞動,所以說就放到了背后。
這以上就是和服的發展史和背后包包的用途,從這里就能夠看出來,日本人確實是一個能夠繼承自己傳統文化的國家,而作為他們的“前輩”,我們的傳統服飾更加的悠久而美麗,更加的值得我們繼承與發展。
評論已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