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認為幼兒學習日語是存在關鍵期的,在語言關鍵期內學習效果最佳。如果錯過了這個時期,也能學好語言,但是相對來說,需要付出更多的時間和精力,才能達到類似的效果。那么家長對于幼兒學日語關鍵期應該做些什么呢?
有人認為,不同的孩子,之所以會存在語言差異,關鍵在于“語言天賦”不同。對此,苗爸不敢茍同。事實上,歷史上許多著名的演說家,都是通過后天的努力才取得了驕人的成就的。即使是在兒童時期,有的孩子語音敏感度、記憶力和理解能力明顯強于同齡人,也是因為家庭語言啟蒙教育的結果,即抓住了語言形成的“關鍵期”。
總的來說,縮小幼兒早期語言差距的關鍵,在于輸入和輸出兩個方面。
一、輸入
最近,苗爸重讀《父母的語言》(Thirty Million Words),這是一本真正意義上的“語言教育啟蒙書”,作者是研究語言啟蒙教育 年的芝加哥大學教授、“ 00萬詞匯倡議”負責人薩斯金德教授。
薩斯金德教授和她的團隊經過多年研究,發現了一個重要現象:在3歲之前,父母對孩子所說的話,對其大腦發育有著直接影響。換言之,父母的語言,塑造了孩子的大腦。
薩斯金德教授和她的團隊對比了日本中產階級和低收入家庭孩子的語言啟蒙教育,發現了低收入家庭孩子“輸在起跑線”上的秘密:低收入家庭孩子在3歲之前,聽到的單詞數量,比高學歷家庭的孩子少 00萬。
這 00萬詞匯源自父母使用的每一個詞,每一句話,每一次交談和每一次互動。實際上,幾乎所有的父母,即使孩子聽不懂,也會滔滔不絕地與他說個不停。
從日語啟蒙角度來說,父母需要每天大聲給孩子朗讀繪本故事,擴大聽力詞匯量輸入量。如果父母的日語基礎不太好,也可以借助音頻播放器或是點讀筆,帶著孩子一起聽繪本故事。
除了父母的語言輸入數量之外,語言輸入的質量也對兒童語言的發展起著重要作用。研究表明,“兒童每天使用詞匯的8 –98%都與父母一致。父母的每一句話,漸漸變成了孩子未來的模樣。”
由此可見,父母需要不斷充電,以豐富自己的詞匯量和語言表達形式。從某種意義上,父母的語言溝通能力,決定了孩子語言發展水平。說到這里,苗爸推薦一本家庭教育類的暢銷書《正面管教》,其核心內容,在家庭教育的過程中,父母要學會“和善而堅定”,此理論也暗合中國古代哲學之中庸之道。
二、輸出
在苗苗上幼兒園大班之前,我理解的日語啟蒙的中心還是閱讀,認為只要抓住閱讀,就抓住了日語的核心。在一次偶然的機會,看了一個視頻,也是一檔名叫《超級演說家》的節目,演講者是一個10歲左右的名叫杜兆澤川的小朋友,其出色的表演,使我認識到訓練孩子語言表達能力的重要性。
經過不斷實踐和優化,我逐漸將這套訓練方法命名為“一分鐘演講”。為了留下紀念,也為了有一點儀式感,我將苗苗的每次“演講”訓練都進行錄像,苗苗看我這么認真,她表演起來也特別賣勁。幾年下來,苗苗從最初的靦腆不愛說話的孩子,發展為拿到任何話題都能口若懸河說上一通了。
通過這件事情,我進一步認識到,幼兒的語言差距不是天生的,是經過后天訓練拉開的。特別是這個輸出階段,一定要走出一個認識誤區:只有大量的輸入,才會有少量的輸出。這是一種被動的日語啟蒙理念,我們應該積極主動,在孩子還比較小的時候,就開始語言輸出訓練。
演講訓練可以是講解當天閱讀的繪本故事,也可以自言自語,想哪講哪,純即興演講,這樣更能鍛煉孩子的語言表達能力。不過,在孩子破除了演講的心理恐懼之后,需要指導孩子演講的邏輯性,分層次描述一件事,或議論一個問題。
三、互動
單向的輸出還不是真正意義上的語言應用,只有雙方或多方的互動,才能夠打造真實語言環境,把日語應用到現實生活中,才能夠形成日語語感,成為日語能力。
兒童時期的互動,最重要的形式就是TPR(全身反應),即父母說日語,孩子做動作。然后再孩子說日語,父母做動作。例如:Fold up the quilt(疊被子),Comb your hair(梳頭發),Peel the banana(剝香蕉皮)等。
用《父母的語言》里的理論說叫“3T”原則:共情關注(Tune in),充分溝通(Talk more),輪流談話(Take turns)。用互動幫助孩子塑造更強大的語言表達能力。
必要的時候還可以幫孩子請一個好的中教老師, 的中教老師就是一個不錯的選擇,他們會根據孩子的日語水平及性格特點制定相對應的課程方案,對于少兒的日語學習,他們有專業的課程研發團隊,多種教學方案幫助孩子更好的學習日語,TPR只是其中一種。大家可以去試聽一下他們的中教一對一免費試聽課:
【免費領取1對1日語課程】(少兒日語)
【免費領取1對1日語課程】(自選中教課程)
以上就是關于幼兒學日語關鍵期需要做好的事情,總之,從小讓孩子學會交流,學會講好普通話,接觸第二語言,有利于他們將來走入社會,有利于他們的成長。這個關鍵期,還真不能錯過,一旦錯過,后面再多學其他語言就會更加困難了。
評論已關閉